2023-05-05 【活動花絮】藝術相談所2.0 系列活動 建築師林友寒 演講

藝術相談所2.0的第一場演講活動在5月5日登場了! 建築師林友寒(Michael Lin) 以Critical Heritage–On The Critical Heritage Of A Culture Of Exile為主題演講,透過其自身經驗與案例分享,引導聽眾一起思考,建築、空間之於我們的意義為何?可被稱為國際風格的現代主義建築,例如密斯˙凡˙德羅(Ludwig Mies van der Rohe)位於柏林的作品「新國家藝廊 (Neue Nationalgalerie)」,這棟放在德國社會脈絡中可行的建物,若置放於臺灣的脈絡中似乎會有窒礙難行之處。而探究這個原因則需要從臺灣自然環境以及過往的歷史開始討論。在環境方面,常有颱風、地震侵襲臺灣,西岸地區亦面臨著海平面逐年上升危機;而被殖民的過往,也深植每個人的血脈中,無法抹去。這些由自然與人文因素互相交織,影響了建築的發展,也影響著人們看待建築的方式與思考。建築師也分享了他所參與或主導的許多案例,如位於萬華的新富町文化市場、北投的Elephant in the Park、淡江教會文教基金會、大坪頂納骨塔等。Elephant in the Park的案例為一座位於北投的廢棄公園,建築師在這座公園中,結合了玩及閱讀的功能。在溜滑梯後方設置書櫃,邀請人們捐贈書籍在此提供大小朋友閱讀。這種結合了閱讀與玩遊戲的空間,為每個人創造了更多自由以及不同互動的可能性。此外,在這個案例中,建築師的團隊使用了回收物作為建材。如在天花板部分使用回收的鋁箔包,藉由金屬紙的反射增加空間的亮度。講者也提及,當得知臺灣每個人平均每年生產超過400公斤以上的垃圾時,他感到非常震驚,也反思著這個問題。當垃圾被丟棄後,我們通常不知道它們去了哪裡,也就不會感覺到產生垃圾。在大坪頂納骨塔的案例中,建築師邀請大家思考,納骨塔的空間在我們過往的經驗通常是什麼樣的建築,可能因為隱密、陰暗讓人感到對未知的恐懼。講者指出,當他在面對這個建物的設計時,他思考著當代的神聖空間應該如何呈現。他認為當空間公共到完全沒有隱蔽的角落時,就能消去人們的對於未知空間的畏懼,同時設計還須能符合傳統文化中人們對於祭祀的需求。這座納骨塔既有如涼廊的、大型通透的空間,可容納清明節時的大量祭祀人潮,也有沉靜的空間讓人可以在此緬懷逝去的親友。建物的牆結合了傳統文化中陰宅的概念及空氣能以流通的方式進行設計。建築師也在演講中指出在臺灣,人們缺乏對於美的思考,可能有兩個原因。首先是OEM的影響,代工產業讓我們長久以來,以追求高效率及縮短產品製作的時程為首要目標。此外便利超商文化,讓生活太過便捷,講者指出當人們可以很輕鬆的買到餐食時,就難以享受用心為人做料理的投入的心理跟過程,而這些原因,讓人們逐漸忽略了對美的關注。美的標準為何,如何說一棟建築是否符合美的標準,如何建構美的標準等,都是我們可以進一步思考的問題。感謝林建築師精彩的演說,讓我們對於建築、空間運用及舊建築的修復與活化有深入的思考!

  • Post autho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