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所於6月7日邀請張萬傳家屬黃秋菊女士和收藏家陳志揚先生來所上演講,分享藝術家張萬傳的作品特色,以及台灣早期二代藝術家家屬從親屬關係轉到收藏家的心路歷程。
【藝術家張萬傳的筆下風景】
黃秋菊女士說:「張老師從來不洗畫筆,喜歡四處走走看看。」照片上左邊便是張老師的工具,小編是本科生,雖未畫過油畫,但尚在學校之時,老師都會叮囑學生清潔與保養畫筆。回想現今大多數油畫展,通常畫面皆為色彩鮮豔豐富的,若不洗畫筆的話,那麼畫面將會蒙上一層灰,如同套上濾鏡般,散發獨屬於張老師的感性。
【魚、裸女、寫生】
張老師喜歡畫魚,也喜歡吃魚,對煎魚有很高的要求,黃秋菊女士表示所以當張家媳婦都有一手煎魚的好技術。張老師不作細膩、寫實的精準描繪,而是以模糊的輪廓、鮮明色彩對比及粗曠的筆觸做為表現的主軸,來表現畫家對畫中人物或物體的情感。張老師常與楊三郎、陳德旺等人一同寫生,西元1975年更是遠赴歐洲,同學詢問:「為何在歐洲的寫生作品大多沒有人?」黃女士回覆:「因為張老師早晨就起,當時街上並沒有人,所以風景裡多數沒有人物出現。」
【台灣早期藝術家們後代的文化使命】
演講過程中,關於傳承與推廣的部分,黃秋菊女士說道「台灣二代的早期藝術家們的後代需要維護前輩們留下來的作品,大多未有專業訓練,並不曉得如何保存畫作,大家壓力都很大。如果前輩們在去世前沒有將作品捐出去,那就是希望後輩們將畫作展覽給群眾欣賞,所以如何保存跟推廣就是我們現在應做的事情,期望各位同學們、學者們與我們保持聯繫,也希望政府單位更重視二代藝術家所面臨的問題。」小編對於這段話非常感動,台灣藝術史需要二代藝術家們、研究者、政府單位等多方面一同努力,讓後代們能看到真正的畫,而不是電子圖像。
【學習中的收藏家】
陳先生的家族收藏了許多台灣早期藝術家們的作品,他也不吝向同學分享進行收藏的過程。首先分為收藏者與基金會、保存、展出、研究、推廣五類一一介紹,如保存的小知識點,需像美術館的收藏構造,除濕機要用鐵的,塑膠的容易壞掉。除此之外,還有學習如何策展,與其他收藏家、展覽的廠商、攝影、活動講座、學者,是否需要周邊商品等都是新的體驗,陳先生說因為熱愛藝術,希望能推廣給更多人,讓大家一起共同欣賞台灣藝術。
【收藏家、研究者、藝術家家屬】
黃女士道:「當張老師在世時,她並沒有特別去做紀錄,但沒想到原來張老師他們在台灣藝術史地位是如此重要。如今她是收藏家,是藝術家家屬,同時現在也為了推廣台灣藝術跑國家圖書館、拜訪學者等蒐集資料。在台灣,有一群人為台灣藝術默默的付出,歡迎大家共同參與。」
最後,黃女士鼓勵在座的同學們,臺灣藝術的推廣不只是他們的使命,也是在同學們的目標,在這條道路上我們一起共同努力,讓後代對臺灣早期藝術有更多的瞭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