泰國藝術大學的講師,Prof. Toeingam Guptabutra擔任工作坊主講者,帶領學生認識何謂「聲音藝術」(Sound Art)。畢業於倫敦藝術大學,Prof. Toeingam Guptabutra除了致力於聲音藝術推廣與研究外,本身也投入聲音藝術的創作,探索生活中的聲音與環境的關係。Prof. Toeingam Guptabutra於工作坊一開始,簡介聲音藝術的歷史與理念。1970年代前,已有多位藝術家把玩「聲音」,Steve Reich(1936–)的《Clapping Music》即使一大經典,透過一樣的節奏樂譜,但由不同人拍響且不斷錯置的方式,堆疊出拍手聲響的層次。然而,一直到1970年代末, 聲音藝術一詞才正式出現於藝術領域中。不同的學者和藝術家提出各式各樣定義的來描述聲音藝術,2022年的泰德美術館(Tate Gallery)提出聲音藝術即使運用聲音,同時作為媒介與主體。Prof. Toeingam Guptabutra也分享了多位運用聲音創作的藝術家,並播放其作品。Susan Philipsz(1965–)的《Lowlands》探討同個聲音於同時空但不同地點的情況下所呈現的聲響。Susan Philipsz在橋下安裝了大音響,整段影片時而聽見拱形建築創造出的回音,時而聽見列車經過鐵軌的聲音。Prof. Toeingam Guptabutra還特別說明,此件作品若能置身於其中聆聽,更能體會聲音與環境融合出的效果。擅長重現空間聲音的Michele Spanghero(1979–),則是關注聲音的頻率(frequency)。以室內聲響錄製和圖像的組合為作品,透過特製的裝置播放該環境音,並在聲音出口擺上該環境的圖片,製造另一種比例扭曲的身歷其境。第一位藝術史上的聲音藝術家Bernhard Leitner(1938–)的作品《Serpentinata》,以扭曲又纏繞的管狀裝置,展現無形的聲音穿梭在都市叢林時,時而受阻撓時而通暢的狀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