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06-26【活動花絮】黃琪惠「從藝術史碩論到出版與策展之路」

講者:黃琪惠 國立臺北藝術大學美術學系兼任助理教授
日期:2024/4/19

「給大家的藝術史」系列講座第一場邀請了《戰爭中的美術:二戰下的臺灣的時局畫》的作者 黃琪惠老師 分享他從碩士論文一步步到出版專書的過程。

一、改寫碩論
論文與專書所面向的觀眾不同,寫作策略也會不同。從碩士論文《戰爭與美術:日治末期臺灣的美術活動與繪畫風格》到專書《戰爭中的美術:二戰下的臺灣的時局畫》,對於整體架構進行了重大調整,不僅文字更加洗鍊,敘事也更平易近人,使得文章的「可讀性」大大提升。若對戰爭下的「時局畫」有興趣的讀者,非常推薦去看看!
󠀠
那麼,什麼是「時局畫/時局色」?二戰之下,日本出現了戰爭畫狂潮,政府大力動員從軍畫家描繪戰爭場景、作戰紀錄畫。受到殖民母國的影響,當時最大的官辦美展「府展」亦出現了關於時局色(或稱事變色)的討論。儘管有些人認為時局色是某些特定顏色或主題的組合,畫家如鹽月桃甫、蔡雲巖,或金關丈夫等則提出不同看法,認為所謂時局色與畫題無關,畫家如何表現才是重點。其中李石樵《唱歌的孩子(合唱)》描繪了七位不同年齡的小孩子在防空洞前合唱的情景,在悠閒之中隱藏著緊迫感,反映戰爭時期躲避空襲的生活經驗,因此畫作中雖沒有出現戰場、砲火等元素,卻仍舊精彩的表現了時局色的精神。
󠀠
二、策展經驗
藝術史的研究成果不一定只能在美術館呈現。「《嘉邑.故鄉》林玉山110紀念展」中,老師與嘉義文化局合作,將藝術史研究與嘉義連結並展出。而「手完成的話—時局下的李石樵人物畫」則是與二二八國家紀念館合作策畫,該館的特色除了二二八事件的相關主題之外,還非常重視文獻的研究梳理,也使得最後展覽成果的文字數量比一般展覽多出許多。
󠀠
三、田野調查
做研究的過程中,田野調查能夠補足公開性文件的不足之處。老師曾訪問過黃鷗波、張萬傳、顏水龍、劉啟祥、林玉山、鄭世璠等多位藝術家。隨著時間流逝,藝術家們終有一天會逝世,很多疑問可能再也得不到解答,而這些過往累積的訪談紀錄,對於藝術史研究都會成為相當珍貴的材料。
󠀠
四、給同學們的建議
學習藝術史的未來有許多可能,碩士論文只是研究開端。老師鼓勵同學尋找新主題做原創性的研究,並累積實務經驗,將研究與實踐接軌。當未來有機會將研究延伸成專書出版,甚或展覽,也不要忘記從讀者的角度思考,在可看性與研究深度中找到最佳的平衡點。
  • Post autho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