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3學年度 (2024/8-2025/7) | |||
學生 | 指導教授 | 論文題目 | 論文連結 |
沈韻庭 | 諾斯邦 | 承繼與革新之間:重探貝絲‧莫里索與細讀《懷特島上的尤金‧馬內》 | |
許容瑄 | 曾肅良 | 遼金時期魚龍變紋飾研究 | |
吳宥葳 | 福田美穗 | 昭和初期女性生活空間的革新——同潤會大塚女子公寓音樂室 | |
尤欣慈 | 諾斯邦 | 追憶阿卡迪亞: 尚-巴蒂斯特・卡密爾・柯洛的風景畫 | |
陳欣襄 | 邱士華 | 嘉慶朝(1796-1820)詞臣山水的風俗化現象:以董誥(1740-1818)為例 | |
鄭欣恬 | 辛蒂庫絲 | 夏爾·勒布朗作品中的聖家:十七世紀法國的宗教主題畫作 |
112學年度 (2023/8-2024/7) | |||
學生 | 指導教授 | 論文題目 | 論文連結 |
鄧欽月 | 諾斯邦 | 探討電影《無主之作》虛構中的真實 | |
陳俐臻 | 辛蒂庫絲 | 林壽宇 《繪畫浮雕》 | |
黃睦甯 | 辛蒂庫絲 | 基斯・古祖瓦德畫作中的雙身:創作方法與構圖之研究 | |
劉鈺涵 | 辛蒂庫絲 | 戰後臺灣國際現代主義:臺北中央研究院美國研究中心 | |
朱越中 | 曾肅良 | 清代裘曰修書法研究 | |
張翰耘 | 曾肅良 | 十六世紀至十九世紀基督教主題瓷器研究 | Click Here |
洪昊瑀 | 曾肅良 | 臺灣當代普普藝術現象之研究(1963-2024) | |
張明玥 | 蔡家丘 | 臺灣原住民孩童圖畫教育研究─以1935年藍蔭鼎《教育所圖畫帖》為例 | |
孫玥 | 林麗江 | 南宋《法華經》扉畫的敘事、構圖及稿本研究 | |
紀慕妮 | 林麗江 | 北宋開化寺西壁報恩經變敘事畫研究 |
111學年度 (2022/8-2023/7) | |||
學生 | 指導教授 | 論文題目 | 論文連結 |
張玉旻 | 蔡家丘 | 日治時期臺灣西洋畫家的收支與美術市場研究 | |
許朝善 | 諾斯邦 | 廢墟人物:于貝・霍貝的廢墟畫中人物的意義與功能 | |
林甹 | 諾斯邦 | 隱藏在照片背後的意象:安德里亞斯・穆埃(家族)中的虛構與真實 | |
柯門佐 | 曾肅良 | 漢代「偶馬」造型研究—以陶、青銅、木偶馬為中心 | |
王凱莉 | 諾斯邦 | 重新檢視沃爾夫岡・蒂爾曼斯靜物作品的題材範疇與與其意義 | |
張藝懷 | 曾肅良 | 明代中晚期道教五嶽真形圖之研究 | Click Here |
余采萱 | 諾斯邦 | 論「遊戲性」—以李元佳的玩具藝術概念為例 | |
林欣頤 | 諾斯邦 | 成對繪畫與對比:弗朗索瓦・布歇和讓・巴蒂斯特・瑪麗・皮埃爾《工作室裡的藝術家》 |
110學年度 (2021/8-2022/7) | |||
學生 | 指導教授 | 論文題目 | 論文連結 |
雷皓天 | 曾肅良 | 唐宋時期絞胎器研究 | |
盧冠蓁 | 林麗江 | 從〈洛神賦全圖〉看敘事畫傳統在宋代的融合與演進 | |
葉思佑 | 蔡家丘 | 臺灣美術、設計與包浩斯的交會–以顏水龍的創作和教學為例 | |
羅筠婷 | 林麗江 | 〈大理國梵像卷〉之帝王肖像研究 | |
許丁云 | 賴毓芝 | 從仇英到「二趙」:以《上林圖》為中心談蘇州片中的「二趙」問題 | |
陳亞真 | 林麗江 | 明代初中期福建《剪燈餘話》版畫研究 | Click Here |
何鏘鏘 | 諾斯邦 | 楊德昌電影中的互文性:重新考慮作者身份和意圖 |
109學年度 (2020/8-2021/7) | |||
學生 | 指導教授 | 論文題目 | 論文連結 |
賴奕儒 | 張省卿 | 以新竹市東門圓環廣場為例—論日治時期東門城樓與現代化空間之結合 | |
游閏雅 | 黃琪惠 | 近代日本畫在淡水的發展、傳承與風土詮釋:以畫家木下靜涯、陳敬輝為探討中心 | |
魏孟瑜 | 福田美穗 | 明治時代日本庭園史先驅小澤圭次郎之造園觀 | |
郭佩珊 | 林麗江 | 陸治《唐人詩意圖冊》研究 | |
陳映均 | 曾肅良 | 明晚期到清代的「集古」觀念與收藏之研究–以《唐宋元名畫大觀》為基礎 | Click Here |
李鑫
| 林麗江
| 馬軾、李在、夏芷合繪《歸去來辭圖卷》研究 |
108學年度 (2019/8-2020/7) | |||
學生 | 指導教授 | 論文題目 | 論文連結 |
陳映月 | 哈德森 | A Study of Infrared Imaging of Van Eyck Group Panel Paintings | |
張末 | 林麗江 | 玩味聖賢書:晚明《七十二朝人物演義》版畫研究 | |
黃耀儀 | 辛蒂庫斯 | Building National Taiwan Museum (1915)- Perspectives on the West in Taiwan under Japanese Rule | |
江采蘋 | 林麗江 | 從彥根城藏《四季山水圖》看明代四季故事人物圖之發展 | Click Here |
劉錡豫 | 蔡家丘 | 臺灣神社美術收藏的建立、展示與戰後流轉 | Click Here |
唐啓翔 | 林麗江 | 明代四季山水圖卷研究 | Click Here |
陳瑋婷 | 黃琪惠 | 日臺近代博物圖的發展與立石鐵臣(1905-1980)的「細密畫」 |
107學年度 (2018/8-2019/7) | |||
學生 | 指導教授 | 論文題目 | 論文連結 |
朱佑霖 | 曾肅良 | 兩宋金銀器人物故事圖像之研究 | Click Here |
王樂雅 | 諾斯邦 | Allegory of Sight: Multiplicity and Complexity in Majewski’s The Mill and The Cross |
|
張純純 | 辛蒂庫斯 | Whose Cultural Identity? Michael Graves’ Architectural Collage and the National Museum of Prehistory at Taitung | |
詹佩瑜 | 福田美穗 | 長崎唐人屋敷的土神堂─自長崎土地公廟看在日本中國民間信仰建築的發展 | Click Here |
林豔均 | 賴毓芝 | 乾隆朝《大閱圖》相關圖像之研究 | |
許詩敏 | 林麗江 | 繪刻兼善:劉素明與明末版畫的製作 | Click Here |
李紫璿 | 辛蒂庫絲 | The Gates of National Taiwan Normal University—Historical Development and Architectural Significance | |
黃馨平 | 林麗江 | 二十回本《三遂平妖傳》版畫研究 |
106學年度 (2017/8-2018/7) | |||
| |||
學生 | 指導教授 | 論文題目 | 論文連結 |
蘇雅芬 | 王正華 | 蔣廷錫(1669-1732)《畫群芳擷秀冊》研究 |
|
劉家銘 | 林麗江 | 以丹青寓吉凶—《天竺靈籤》圖文關係與圖像解讀 |
|
黃睿文 | 曾肅良 | 民初青銅器圖錄複製觀念的轉變:以容庚《武英殿彝器圖錄》為中心 | |
夏志怡 | 辛蒂庫絲 | 阿卡迪亞的遺址 湯瑪士·科爾之義大利風景畫研究 | |
劉芸鳳 | 曾肅良 | 文化廳本《酒飯論繪巻》寺院稚兒及授乳圖像研究 | |
張泰明 | 辛蒂庫絲 | The Narrative of John Tenniel’s Illustrations to Alice Adventures in Wonderland | |
邱資涵 | 曾肅良 | 晚明貿易青花瓷鹿紋飾研究 | |
張嘉倫 | 黃蘭翔 | 與衛生觀念交織發展的空間——日治台北醫院建築研究 | |
賴嘉偉 | 賴毓芝 | 徐揚《墨法集要圖說》之研究 |
105學年度 (2016/8-2017/7) | |||
學生 | 指導教授 | 論文題目 | 論文連結 |
劉安妮 | 曾肅良 | 齊白石花鳥畫研究 | |
林家聿 | 曾肅良 | 二十世紀前期海派畫風的新變—陶冷月繪畫研究 | 連結點進去不是論文簡介頁面 |
曹詠晴 | 諾斯邦 | High Tension: Aestheticizing Drama in Sir William Quiller Orchardson’s The First Cloud | |
陳俐婷 | 曾曬淑 | 查爾斯.雷尼.麥金塔建築裝飾上植物題材的形成 | |
李念潔 | 曾曬淑 | 日治時期臺北公園設計的西方源流探討及其空間建構 | |
胡馨月 | 諾斯邦 | 變動的圖像:插畫書的再定義——以《巴黎愛湊熱鬧者:聚集, 街道的群像》為例 | |
古奕潔 | 蔡家丘 | 陳澄波裸體畫研究 | |
孫永貞 | 曾曬淑 | 重現憂鬱:拉斯·馮·提爾《驚悚末日》中的憂鬱圖像與繪畫 |
104學年度 (2015/8-2016/7) | |||
學生 | 指導教授 | 論文題目 | 論文連結 |
章卡倫 | 諾斯邦 | An Artist Witnessing the Concentration Camps: Testimony and Artistic Expression in the Works of Jan Komski | |
黃書琳 | 諾斯邦 | 想像福爾摩斯:論席德尼‧佩吉特替《岸濱月刊》繪製的福爾摩斯插畫 | |
莊閔琄 | 林麗江 | 尤求人物畫研究 | |
顏子軒 | 王正華 | 袁江界畫研究─以通景屏為中心的討論 | |
連子萱 | 曾肅良 | 清代內繪鼻煙壺圖繪研究 | |
張瀚心 | 王正華 | 文伯仁《金陵十八景圖冊》研究:南京意象之形塑 | |
黃晟菲 | 曾肅良 | 元青花蓮池水禽紋研究 | |
涂景柏 | 辛蒂庫絲 | Hans Memling’s Tanners’ Altarpiece Iconography, Pictorial Space and Narrative Structure | |
李蝶衣 | 諾斯邦 | 賈克大地《遊戲時間》中的漫遊與幻景 |
103學年度 (2014/8-2015/7) | |||
學生 | 指導教授 | 論文題目 | 論文連結 |
盧履彥 | 辛蒂庫絲 | Auf welsche Manier: The Reception of Italian Architecture at the Neue Bau in Augsburg (1614) | |
張筠 | 王正華 | 王原祁《西湖十景圖》研究 —清宮正統派地景畫的產生及政治意涵 | |
詹乃毓 | 辛蒂庫絲 | 居斯塔夫卡玉伯特1875至1877年的繪畫及其藝術影響 | |
黃子恩 | 福田美穗 | 由曲宴觀看宋徽宗延福宮 | |
范栴綾 | 曾肅良 | 乾隆宮廷畫琺瑯「母子圖」研究 | |
陳紀吟 | 諾斯邦 | 克里斯多福‧諾蘭《記憶拼圖》(2000)之心智圖與分鏡圖敘事元素 | |
闕宇彤 | 林麗江 | 張夢徵《青樓韻語》研究 | |
巴桑 | 辛蒂庫絲 | 蘇維埃眾議院的分析 | |
吳佳燕 | 王正華 | 董邦達與乾隆朝巡幸地景畫—以盤山圖繪為中心的研究 | |
楊麗英 | 黃蘭翔 | 中軸空間意象在台灣高等教育校園內的營造:戰後大學校園範型的形塑 | |
吳品慧 | 辛蒂庫絲 | 游移於宗教與自然之間: 威廉戴斯的〈提香第一堂色彩習作〉 | |
林文瑛 | 福田美穗 | 平安時代平安宮儀式空間之探討──以9世紀儀式書《貞觀儀式》切入 | |
吳品慧 | 辛蒂庫絲 | 游移於宗教與自然之間: 威廉戴斯的〈提香第一堂色彩習作〉 |
102學年度 (2013/8-2014/7) | |||
學生 | 指導教授 | 論文題目 | 論文連結 |
吳馥安 | 諾斯邦 | 辛蒂雪曼〈歷史肖像〉與森村泰昌〈藝術史〉中的時光機器及時間之解構 | |
黃炳勳 | 曾肅良 | 梁又銘「戰爭圖像」作品研究 | |
王明玉 | 王正華 | 由《墨妙珠林》集冊看乾隆初期對漢文化傳統的整理 |
101學年度 (2012/8-2013/7) | |||
學生 | 指導教授 | 論文題目 | 論文連結 |
童芃 | 王正華 | 焦秉貞仕女圖繪研究 | |
吳宜修 | 福田美穗 | 從「剎」見五、六世紀中國佛塔的南北差異 | |
吳汶薇 | 王正華 | 臺北故宮藏兩幅《新豐圖》研究 | |
劉玉雲 | 諾斯邦 | 一個未決的概念:快照的誕生、發展與定義 | |
鄭婷婷 | 林麗江 | 石林居士序本《牡丹亭還魂記》版畫研究 | |
林雅雯 | 諾斯邦 | 圖像對話:莫里斯‧德尼的《向塞尚致敬》 | |
謝佩君 | 諾斯邦 | 奇幻攝影:傑夫霍爾的藝術猶疑 | |
黃靖珈 | 曾肅良 | 宋代建窯黑釉茶盞的研究 | |
黃心怡 | 王正華 | 有鳥有鳥在清宮—從金坤《有鳥詩意圖冊》看寶親王的政治意圖與自我呈現 |
100學年度 (2011/8-2012/7) | |||
學生 | 指導教授 | 論文題目 | 論文連結 |
王明彥 | 曾肅良 | 朝鮮青花瓷紋飾研究—以壬辰倭亂前之朝鮮官窯為例 | |
蕭怡姍 | 曾肅良 | 南島‧繁花‧勝景-鄉原古統《麗島名華鑑》與《台北名所圖繪十二景》研究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