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04-28 【Activities】Sound Art Workshop Day2

在視覺資訊爆炸的時代,大多人都靠著大量的視覺刺激認識世界,降低了其他感官感知的可能性。理解聲音藝術第一步,則是需要先「打開耳朵」,仔細聆聽周遭環境音。在工作坊的第一部分練習,Prof. Toeingam Guptabutra請大家閉上眼睛兩分鐘,聽聽看周圍的聲音,並用「音量(Volume)大小」、「音調(Pitch)高低」、「韻律(Rhythm)」、「聲響材質(Timber)」形容每一個所聽到的內容。沒有聲音也是一種聲音,John Cage(1912-1992)著名的《4分33秒》(4′33″)作品即是將舞台上的靜默表演以及台下的觀眾聲音當成即時的前衛作品。工作坊的第二部分練習則是創造出環境中「寧靜(Silence)」。Prof. Toeingam Guptabutra邀請大家一起在不製造任何聲響的狀況下,完成一連串的指示,例如:拿出錢包、把桌上東西放入包包、起立與坐下、脫掉鞋子、拿著包包在教室走一圈等等。過程中,為了不發出任何聲音,所有參與者都非常緩慢又投入地執行動作,無聲的慢動作景象,彷彿是將正常速率的影像調成slow motion與靜音,慢速且無聲地播放。工作坊的最後一部分則是需分組進行自己的聲音藝術。首先,組員們先討論五個簡單又隨意的句子,而後討論該用何種音量、音調、頻率呈現,並於不同的地點錄製,再選擇加入其他音效,最後剪輯成一小段音檔,形成屬於小組的聲音藝術。各組的作品皆於工作坊第二天於活動中播放,參與者分享小組的創作理念,音檔播放後,大家也大方地分享感想,此外,老師也給了許多回饋,講解該加入哪些元素或是調整哪些音效,讓整件作品更加立體。此次的工作坊,讓參與者開始打開耳朵注意周遭的聲響,讓最平凡的日常聲音進入每個人的意識中,增添生活色彩。聲音具有文化性,每個城市、每個角落都有專屬的聲響,鋼筋水泥、自然植物、人口活動的排列組合都將形成獨一無二的聲音。

  • Post author: